TPE(热塑性弹性体)凭借高弹性、易加工、环保无毒的优势,广泛用于玩具、日用品、医疗配件、鞋材等领域。但注塑生产中,“气泡”是最常见的缺陷之一——制品表面出现凸起的“小包”,或内部藏有微小气孔,不仅影响外观(如玩具失去光泽、日用品显得粗糙),还可能降低产品强度(如密封圈漏气、鞋底易折)。用户搜索“tpe塑料注塑为什么会出气泡”,本质是想解决“气泡从哪来”“怎么快速定位问题”“如何彻底杜绝气泡”三个核心诉求。本文结合15年TPE行业经验与谷歌EEAT标准,从注塑原理、材料特性、工艺参数到模具设计,系统拆解气泡产生的底层逻辑,并提供可落地的技术方案。

文章目录
一、先搞懂:TPE注塑成型的基本逻辑与气泡产生原理
要理解TPE注塑气泡的成因,需先回顾注塑成型的核心流程:树脂颗粒经塑化(加热熔融)→ 注射(高压注入模具)→ 保压(补缩熔体)→ 冷却固化(形成制品)。气泡的本质是气体在熔体中未及时排出,最终被困在固化的制品中。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有三类:
材料自带气体:TPE树脂中的水分(如吸潮的SEBS颗粒)、低分子量挥发物(如白油、残留单体);
工艺带入气体:注射时的压缩空气(如浇口处未排尽的空气)、塑化时的热分解气体(如温度过高导致的树脂降解);
模具带入气体:模具型腔中的空气(未完全排出的)、脱模剂挥发的气体。
简单来说,TPE注塑气泡是“气体产生量>气体排出量”的结果。相比硬质塑料,TPE的熔体黏度低、冷却速度快,气体更易被困在熔体中——这是TPE比硬质塑料更易出现气泡的重要原因。
二、深挖:TPE注塑气泡的5大核心原因
TPE注塑气泡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,而是“材料-工艺-模具-环境”协同作用的结果。以下是最常见的5类原因,附典型表现与判断方法:
1. 材料问题:水分与挥发物是“气泡源”
TPE的分子结构(如SEBS的非极性)决定了它易吸潮、易保留低分子量挥发物。材料问题是气泡的“首要元凶”,具体表现为:
| 材料问题 | 对气泡的影响 | 典型表现 |
|---|---|---|
| 水分含量高(>0.1%) | 水分加热蒸发成水蒸气,无法排出时形成气泡;严重时导致树脂水解,降低材料强度 | 制品表面有“针尖状”气泡,多集中在厚壁部位;掰断制品,断面有“白色粉末”(水解产物) |
| 挥发物含量高(如白油>30phr) | 低分子量白油加热后挥发,产生“油雾”气体;挥发物残留会降低熔体黏度,裹入空气 | 制品内部有“大气泡”,切开后有“油味”;表面气泡易破裂,留下“凹坑” |
| 分子量分布过宽(PDI>3) | 低分子量组分易挥发,产生小气泡;分子链长短不一,熔体流动不均,裹入空气 | 气泡分布“杂乱无章”,既有小气泡也有大气泡;制品表面“发雾”,无光泽 |
| 材料污染(如混入PVC) | PVC中的增塑剂(如DOP)与TPE不相容,加热后释放气体;污染的树脂易降解 | 气泡周围有“异色环”,制品强度明显下降 |
案例:某企业生产TPE瑜伽垫,注塑后表面有大量针尖气泡。检测发现,材料水分含量达0.15%——因仓库湿度高,SEBS颗粒吸潮,注塑时水分蒸发形成气泡。
2. 工艺参数不当:“裹气”与“排气不及时”
注塑工艺参数直接控制熔体的流动与固化过程,不当操作会导致气体无法排出:
| 工艺环节 | 不当操作 | 气泡特征 |
|---|---|---|
| 注射速度过快(>50mm/s) | 熔体高速注入模具,裹入大量空气;浇口处形成“湍流”,气体无法排出 | 表面气泡“呈条状”,沿流动方向分布;浇口附近气泡密集 |
| 保压不足(压力<60MPa/时间<2s) | 保压阶段无法补缩熔体,内部气体因冷却收缩而膨胀,形成气泡 | 制品内部有“空心气泡”,壁厚越厚,气泡越大 |
| 冷却不均(厚壁部分冷却慢) | 厚壁中心冷却慢,内部气体因温度下降而收缩,形成“真空泡”;表面先固化,气体无法溢出 | 气泡集中在厚壁部位,呈“圆形”,深度可达制品中心 |
| 干燥不充分(<2小时/温度<60℃) | 材料未完全干燥,水分与挥发物在注塑时释放气体 | 气泡“时有时无”,取决于材料干燥状态;同一批次制品气泡数量波动大 |
举例:某企业的TPE玩具车,注射速度设为60mm/s,导致浇口处裹入大量空气,制品表面有“条状气泡”。将注射速度降至35mm/s后,气泡明显减少。

3. 模具设计缺陷:“排气通道”不通畅
模具是气体排出的“关键通道”,设计缺陷会导致气体无法及时溢出:
排气槽不足或过浅:排气槽深度<0.02mm(低于熔体溢边值),无法排出气体;排气槽数量少,覆盖不了所有气泡易发区域(如分型面、筋位)。
浇口位置不合理:浇口设在厚壁部位,熔体流动阻力大,裹入空气;浇口太小(如直径<1.5mm),剪切发热严重,导致树脂降解产生气体。
流道过长或过窄:流道长度>150mm,压力损失大,保压无法传递到模腔末端;流道直径<4mm,熔体流动慢,裹入空气。
模具表面粗糙:模具型腔未抛光,熔体流动阻力大,易裹入空气;排气槽被“毛刺”堵塞,无法排气。
案例:某企业的TPE手机壳模具,排气槽仅设在分型面,筋位处无排气。注塑后筋位处有大量气泡——因筋位是“气体聚集区”,未设排气导致气体被困。
4. 环境因素:“湿度”与“温度”的隐形影响
生产环境的湿度与温度会放大材料与工艺的问题:
高湿度(>70%RH):空气中的水分会被TPE颗粒吸收,导致材料水分含量超标;模具表面结露,污染熔体。
温度波动大(>±5℃):料筒温度不稳定,导致树脂塑化不均,产生分解气体;模具温度波动,影响熔体冷却速度,加剧气泡形成。
车间粉尘多:粉尘进入模具,堵塞排气槽;粉尘与熔体结合,形成“杂质气泡”。
5. 产品设计问题:“壁厚不均”是“气泡温床”
TPE制品的壁厚差异会导致熔体流动与冷却不均,进而产生气泡:
壁厚突变(如从2mm增至6mm):熔体流入厚壁区域时,流动速度骤降,裹入空气;厚壁中心冷却慢,内部气体膨胀。
筋位过厚(>壁厚的70%):筋位是“热量集中区”,冷却慢,内部气体无法排出;筋位与本体连接处易形成“应力集中气泡”。
孔位过深(>壁厚的3倍):孔位周围熔体流动受阻,裹入空气;孔位底部冷却慢,形成“盲孔气泡”。
案例:某企业的TPE手柄,壁厚从2mm突增至8mm,导致厚壁处有大量内部气泡。修改设计,将壁厚渐变(2mm→4mm→6mm),气泡消失。
三、快速诊断:TPE注塑气泡的4种方法
遇到气泡问题,先定位根源再解决。以下是4种高效诊断方法:
1. 目视与触感检查
看气泡的位置与形态:
表面气泡:多为模具排气不足、注射速度过快;
内部气泡:多为材料干燥不足、保压不够;
针尖气泡:多为水分含量高;
大气泡带油味:多为挥发物(如白油)挥发。
摸气泡的硬度:用指甲轻压,若气泡能弹起,说明是内部空心泡;若气泡变扁,说明是表面气体。
2. 切片分析:用显微镜看气泡分布
将制品切成薄片(厚度0.5-1mm),用光学显微镜(放大50-200倍)观察气泡分布:
气泡集中在表面:模具排气或注射速度问题;
气泡集中在厚壁中心:冷却不均或保压不足;
气泡分散在内部:材料挥发物或污染问题。

3. 气体成分检测:用GC-MS找根源
收集气泡中的气体,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(GC-MS)分析成分:
水分(H₂O):材料吸潮;
白油(长链烷烃):材料中白油含量高;
CO₂:树脂热分解;
VOCs(如DOP):材料污染(如混入PVC)。
4. 工艺验证:逐一排除变量
对怀疑的工艺参数做“单变量测试”:
干燥测试:将材料干燥4小时(60℃),看气泡是否减少——若减少,说明是材料水分问题;
注射速度测试:将注射速度从60mm/s降到35mm/s,看气泡是否减少——若减少,说明是注射速度过快;
保压测试:将保压压力从50MPa提到80MPa,看气泡是否减少——若减少,说明是保压不足。
四、解决TPE注塑气泡的系统方案:从材料到模具
解决气泡问题,需“针对性优化”——根据诊断结果,从材料预处理、工艺调整、模具改进到环境控制,全链路解决:
1. 材料预处理:杜绝“气体源头”
材料是气泡的“根源”,需做好以下三点:
充分干燥:SEBS基TPE干燥条件:温度60-80℃,时间2-4小时,水分含量<0.05%(用卡尔费休仪检测);SIS基TPE干燥温度50-70℃,时间3-5小时。建议用除湿干燥机,避免材料二次吸水。
选择低挥发物材料:优先选白油含量<25phr的TPE(如立恩TPE的LE-6100系列,白油含量20phr,挥发物<0.5%);避免使用回收料(回收料挥发物含量高)。
控制分子量分布:选PDI<2.5的树脂(如立恩TPE的LE-7100系列,PDI=2.1),低分子量组分少,挥发物少。
案例:某企业的TPE玩具因材料吸潮有气泡,用除湿干燥机干燥4小时后,水分含量从0.15%降至0.03%,气泡消失。
2. 工艺参数优化:减少“裹气”与“排气延迟”
调整工艺参数,让气体“有时间排出”:
降低注射速度:将注射速度从50-60mm/s降到30-40mm/s,减少熔体裹气;对于厚壁制品,可采用“分段注射”——先慢后快,避免浇口处裹气。
增加保压压力与时间:保压压力从50-60MPa提到70-80MPa,时间从2-3秒提到5-8秒,确保熔体充分补缩,排出内部气体。
优化冷却顺序:用“顺序阀模具”,先冷却厚壁部分,再冷却薄壁部分——避免厚壁中心冷却慢,内部气体膨胀。
加强干燥环节:干燥后用“密封料斗”输送材料,避免材料暴露在空气中二次吸水;每2小时检查一次干燥温度与露点(露点<-40℃最佳)。
3. 模具改进:打通“排气通道”
模具是气体排出的“关键”,需优化以下设计:
增加排气槽:在气泡易发区域(如分型面、筋位、厚壁处)加排气槽——深度0.02-0.05mm(低于熔体溢边值),宽度5-10mm,间距10-20mm。排气槽需通到模具外部,避免被堵。
优化浇口设计:浇口尺寸加大(直径≥2mm),减少剪切发热;浇口位置设在薄壁处,让熔体“轻柔”注入,减少裹气。对于厚壁制品,可采用“多点浇口”,分散熔体流动。
缩短流道长度:流道长度控制在100mm以内,直径≥5mm——降低压力损失,让保压顺利传递到模腔末端。
抛光模具表面:模具型腔与流道用“钻石膏”抛光(Ra<0.2μm),减少熔体流动阻力,避免裹入空气;定期清理排气槽,避免毛刺堵塞。
案例:某企业的TPE手机壳模具,筋位处无排气,导致气泡。在筋位处加0.03mm深的排气槽后,气泡完全消失。

4. 环境控制:降低“外部干扰”
控制生产环境,减少材料吸水与温度波动:
湿度控制:车间湿度保持在50-60%RH(用除湿机或加湿器调节);材料仓库湿度≤50%RH,避免颗粒吸潮。
温度控制:车间温度保持在25±2℃(用空调调节);料筒温度波动≤±3℃(用PID控制器),避免树脂塑化不均。
粉尘控制:车间定期打扫,用“无尘布”擦拭模具;模具安装前用酒精清洗,避免粉尘堵塞排气槽。
5. 产品设计调整:避免“壁厚陷阱”
优化产品设计,减少气泡风险:
壁厚渐变:壁厚变化控制在10%以内(如从2mm增至2.2mm),避免突然变厚;对于必须变厚的部位,用“圆弧过渡”,减少熔体流动阻力。
减薄筋位厚度:筋位厚度不超过壁厚的60%(如壁厚2mm,筋位厚度≤1.2mm);筋位高度不超过壁厚的3倍(如壁厚2mm,筋位高度≤6mm)。
加深孔位:孔位深度不超过壁厚的2倍;孔位周围用“圆角”过渡,减少熔体流动受阻。
案例:某企业的TPE手柄,壁厚从2mm突增至8mm,导致内部气泡。修改设计,将壁厚渐变(2mm→4mm→6mm),气泡消失。
五、案例实证:某玩具企业的TPE注塑气泡解决全流程
某广东玩具企业生产TPE拼图,客户反馈“表面有大量针尖气泡,影响外观”。立恩TPE介入后,按以下步骤解决:
诊断原因:目视检查发现气泡集中在表面,切片分析显示气泡在厚壁中心;GC-MS检测到气体含大量水分(H₂O占比85%);材料干燥后水分含量0.12%(超标)。
材料处理:将材料用除湿干燥机干燥4小时(70℃),水分含量降至0.04%。
模具改进:在厚壁中心加0.03mm深的排气槽,数量从2个增加到5个。
工艺优化:注射速度从55mm/s降到38mm/s,保压压力从55MPa提到75MPa,时间从2秒提到6秒。
效果验证:新方案下,制品表面无气泡,水分含量稳定在0.04%以下;客户反馈“符合要求,订单量增长28%”。

六、结语:预防气泡比解决更重要
TPE注塑气泡不是“无解难题”,而是“可预防的工艺问题”。关键是从研发阶段就考虑气泡风险——选低挥发物材料、优化模具排气、调整工艺参数,再配合环境控制,就能彻底解决气泡问题。对于企业而言,与其等到产品有气泡再补救,不如在选料时做“气泡风险评估”:用干燥测试、注射测试提前验证,用数据指导选择,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避免问题。
立恩TPE作为专注高端TPE研发的企业,针对注塑气泡问题,开发了“低挥发物、高流动性”系列材料(如LE-6100、LE-7100),并通过模具排气设计与工艺指导,帮助企业解决气泡问题。企业可直接采购这些材料,或与立恩研发团队合作,定制符合需求的防气泡方案。
相关问答
Q1:TPE注塑气泡怎么快速判断是材料问题还是工艺问题?
A:做“干燥测试”——将材料干燥4小时(60℃),若气泡减少或消失,说明是材料水分问题;若气泡仍在,说明是工艺或模具问题。
Q2:模具排气槽越深越好吗?
A:不是。排气槽深度需低于熔体溢边值(TPE溢边值通常0.03-0.05mm),过深会导致熔体溢出,形成“飞边”;一般设0.02-0.05mm即可。
Q3:TPE材料干燥后还会吸水吗?
A:会。干燥后的材料若暴露在空气中,会快速吸水——建议用“密封料斗”输送,或在干燥机中“保温干燥”(持续加热)。)
Q4:注射速度越慢越好吗?
A:不是。注射速度太慢会导致熔体冷却过快,裹入空气;需找到“平衡点”——既能减少裹气,又能保证熔体流动顺畅(通常30-40mm/s最佳)。
Q5:厚壁制品的气泡怎么彻底解决?
A:①优化壁厚(渐变,变化≤10%);②增加模具排气槽(厚壁处多设);③延长保压时间(5-8秒);④降低注射速度(30mm/s以下)。
- 上一篇:软质tpe为什么更容易发粘?
- 下一篇:为什么广东的tpe价格那么低?







在线客服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