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广东立恩实业有限公司网站
20多年专注TPE/TPR材料研发与生产 热塑性弹性体行业先驱
全国咨询热线:0769-81162270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

TPR塑胶产品发白是什么原因?

时间:2025-10-29 10:41:00来源:立恩实业作者:TPE

热塑性橡胶(TPR)塑胶产品表面出现发白现象,是注塑及后续应用过程中一个普遍且令人困扰的质量问题。这种发白可能表现为均匀的雾状白化,也可能是不规则的云纹或条纹,极大地影响了制品的外观品质,甚至可能预示着材料性能的潜在隐患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研发与生产的工程师,我将结合多年现场经验,对TPR产品发白的成因进行系统性梳理,并提供从预防到解决的全方位方案。

tpe

一、 TPR产品发白问题的本质与分类

TPR产品发白,从光学本质上讲,是光线在材料表面或内部发生强烈散射的结果,导致透射光和反射光减弱,宏观上呈现出乳白色或雾状外观。散射的产生源于材料光学均一性的破坏。根据发白现象产生的机理和位置,可将其初步分为以下几类:

表面性发白:缺陷集中于制品表层。包括应力发白、刮擦发白、污染发白、喷霜等。

体内性发白:发白现象遍布制品整个截面。通常与材料相容性、相分离、结晶度或内部缺陷相关。

工艺性发白:与特定加工条件强相关,如水解降解、排气不良、冷却过快等。

准确判断发白的类型是高效解决问题的第一步。一个简单的初步鉴别方法是:用手轻微拉伸发白区域,或用热风枪轻微加热。

若发白随拉伸出现或加剧,放松后可能恢复,多为应力发白

若加热后发白减轻或消失,冷却后重现,很可能与内应力或某些组分迁移有关。

若发白擦拭不去,加热也无明显变化,则可能与填料、严重降解或相容性有关。

二、 深度解析TPR产品发白的多重根源

导致TPR产品发白的原因错综复杂,往往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。下面将从材料、模具与设计、加工工艺以及环境条件四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。

1. 材料本身的内在因素

材料是基础,配方和原料的特性决定了产品发白的倾向性。

(1)基体树脂的结晶特性

TPR通常由弹性体相(如SEBS, SBS)和塑料相(如PP, PE)共混而成。其中,PP、PE是半结晶性聚合物。在冷却过程中,分子链规整排列形成晶区,晶区与非晶区的密度和折光指数存在差异。当晶粒尺寸接近或大于可见光波长时,会在相界面产生强烈光散射,导致材料透明性下降甚至发白。

结晶度:结晶度越高,晶区比例越大,散射越强,材料越不透明。

晶粒尺寸:缓慢冷却会形成大的球晶,远大于光波长,散射严重,制品发白且脆。快速冷却可抑制晶粒生长,形成微晶,甚至得到透明度较高的非晶态。

tpe

(2)多相体系相容性与相态结构

TPR是典型的多相体系,SEBS/SBS为分散相,PP/PE为连续相。两相之间的相容性至关重要。

折光指数匹配度:若SEBS相与PP相的折光指数差值较大(通常大于0.01),光线在经过两相界面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,导致内在的乳白色外观。氢化SEBS通常与PP有较好的折光指数匹配。

相畴尺寸:相容性差会导致相分离严重,相畴(微区)尺寸变大。当相畴尺寸大于光波长时,成为有效的光散射点,引起发白。良好的相容性和强剪切混合可使相畴尺寸远小于光波长,提升透明度。

(3)助剂体系的影响

为满足加工或使用要求而添加的助剂,是引发发白(尤其是喷霜)的常见原因。

润滑剂:过量使用或选用相容性差的外润滑剂,如硬脂酸、硬脂酸锌、低分子蜡等,它们容易迁移至制品表面,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结晶,即喷霜。

增塑剂(白油):白油的分子量、粘度及与基体的相容性直接影响迁移性。低分子量、轻组分多的白油更易迁移至表面,导致发粘和雾化。

填料:添加如碳酸钙、滑石粉等无机填料,因其折光指数与聚合物差异巨大且粒径通常较大,是导致制品不透明的直接原因。

稳定剂:部分低分子量抗氧剂、光稳定剂也可能因迁移而引发发白。

回收料:多次加工的回料会发生降解,相容性变差,并引入杂质,增加发白风险。

材料因素 导致发白的具体机制 典型特征 改善方向
PP/PE结晶 晶区与非晶区折光指数差异,晶粒过大散射光线 整体均匀白化,壁厚处更明显 选用无规共聚PP;添加成核剂;快速冷却
相容性差 相分离严重,相畴尺寸过大导致光散射 制品内部雾状浑浊,流动性方向或有纹路 优化基材配比;使用相容剂;提高剪切分散
润滑剂析出 小分子润滑剂迁移至表面结晶 表面一层白粉,可部分擦除,存放后加重 选用高分子量、高相容性润滑剂;严格控制用量
填料影响 填料与基体折光指数不匹配,强烈散射 彻底不透明,白色,力学性能常改变 避免在透明制品中使用;必要时应超细化、表面处理

2. 模具与产品设计因素

模具是熔体成型的基础,其设计直接影响熔体流动、冷却和脱模。

(1)模具温度控制不当

模具温度对结晶性聚合物TPR的形态结构有决定性影响。

模温过高:高模温相当于缓慢冷却,为PP/PE组分的结晶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时间,有利于大尺寸球晶的生长,导致制品结晶度高、晶粒粗大,从而引发发白,且常伴随收缩率增大和周期延长。

模温不均:模具冷却系统设计不合理,导致不同部位冷却速率差异大。冷却慢的部位结晶度高,更白;冷却快的部位透明度高。这种差异会使制品表面出现明暗不均的云纹或流痕。

tpe

(2)浇注系统与排气设计不良

浇口尺寸过小或位置不当:小型浇口会导致熔体通过时产生极高的剪切速率,剧烈的剪切生热可能使物料局部过热降解,产生气泡或分解物,引起局部发白或焦黄。同时,高速剪切可能破坏已形成的相态结构。

排气不畅:模具排气孔堵塞或设计不足,型腔内空气无法及时排出,被压缩在熔体前端,高温高压下可能烧焦材料,形成褐色或白色灼痕(气体烧焦),通常出现在熔体最后填充的区域。

(3)脱模设计问题

脱模斜度不足或顶出不平衡:制品脱模时受到过大应力,特别是在筋位、螺丝柱等结构复杂处,易导致局部应力集中,产生应力发白。

模具表面光洁度差:型腔表面有划伤、磨损或抛光不良,复制到制品表面,形成微观不平整,增加光散射,影响表面光泽度,显得朦胧。

3. 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的关键影响

工艺参数是控制微观结构形成的直接手段,不当的设置是诱发发白的直接外因。

(1)温度参数设置

料筒温度过低:物料塑化不良,SEBS、PP、白油等组分未能充分混合均匀,相容性变差,相畴尺寸增大,制品呈现浑浊发白,且力学性能差。

料筒温度过高或停留时间过长:聚合物热降解,分子链断裂,可能产生气泡或导致材料黄变,甚至局部碳化产生黑点,整体颜色和透明度受影响。

喷嘴温度过低:喷嘴处物料冷却过早,在下次注射时以半固态被推进型腔,形成冷料,造成制品表面出现白色痕迹或云纹。

(2)压力与速度参数

注射速度过快:高剪切速率下,剪切生热使熔体温度升高,若超过材料承受范围则易降解。同时,过快注射不利于模腔内气体排出,增加气体烧焦风险,也容易因剪切取向形成各向异性结构,影响光学均一性。

保压压力不足或时间过短:熔体在冷却收缩过程中得不到有效补充,制品内部产生真空气泡或缩孔。这些微小的气泡与聚合物折光指数差异巨大,形成强烈的光散射中心,导致制品发白,尤其在厚壁区域。

背压过低:螺杆后退时对熔体压缩不足,熔体不够密实,可能夹带空气或塑化不均,影响制品致密性。

(3)冷却与周期控制

冷却时间不足:制品未充分冷却定型即顶出,容易变形,且内部结晶过程可能仍在进行,形态不稳定。

螺杆转速过快:预塑时螺杆转速过高,会产生过多的剪切热,使熔体实际温度高于设定值,增加降解风险。

工艺参数 不当设置 导致发白的机制 优化调整方向
料筒温度 过低 塑化不均,相容性差,相分离明显 适当提高温度,确保充分塑化混合
模具温度 过高 冷却缓慢,结晶度升高,晶粒粗大 降低模温,实行快速冷却
注射速度 过快 剪切降解、排气不良烧焦、高度取向 采用多级注射,降低通过浇口速度
保压压力/时间 不足 补缩不足,内部产生缩孔或真空气泡 增加保压压力,延长保压时间
背压 过低 熔体不密实,夹带空气,塑化不均 适当提高背压,使熔体均匀致密

4. 后期使用与环境因素

制品成型后,在储存、运输和使用过程中,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发白。

化学试剂接触:TPR制品接触某些有机溶剂、油脂、化学品时,可能发生环境应力开裂,表面产生大量微裂纹(银纹),银纹界面散射光线导致应力发白。某些化学品可能萃取或溶解出表面组分。

紫外光与热氧老化:长期暴露在紫外线或高温环境下,聚合物分子链会发生断链或交联,材料逐渐黄变,透明度下降,表面可能粉化、起霜。

应力发白:制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,局部屈服变形,产生微裂纹或发生晶区取向变化,引发发白。这是TPE/TPR类材料的常见现象。

水分影响:虽然TPR吸湿性不强,但若储存环境极为潮湿,表面可能吸附水分子形成微水膜,或某些亲水性助剂吸湿,引起暂时性雾状发白。

29_14_12_46_625.jpg

三、 系统性解决与预防TPR产品发白的策略

解决发白问题需采取系统性方法,从源头预防到过程控制,层层把关。

1. 配方与材料的优化

基材选择:对于要求高透明度的应用,选择氢化SEBS与折光指数匹配的无规共聚PP搭配。避免使用易结晶的HDPE。

助剂精选
◦ 润滑剂:选用高分子量、与基体相容性好的内润滑剂,避免使用硬脂酸锌等易析出品种。

◦ 增塑剂:选择高粘度、高饱和度的石蜡油,减少低分子量组分。

◦ 稳定剂:选用高效、低迁移、耐抽出的高分子量稳定剂体系。

添加成核剂:对于PP基TPR,可添加透明成核剂,细化晶粒,减少光散射,提高透明度。

严格控制回料使用:控制回料比例和质量,避免降解料引入。

2. 模具与产品设计的改进

优化冷却系统:确保模具冷却均匀高效,特别是对于厚壁区域。采用低温模温(如30-50°C)促进快速冷却。

合理设计浇注系统:浇口尺寸要适当,避免剪切过热。加强排气,在熔体末端、镶件处开设足够的排气槽。

保证脱模顺畅:设计足够的脱模斜度,顶出系统布局均衡,避免顶白。

提高模面光洁度:型腔表面进行高等级抛光,减少表面缺陷。

3. 注塑工艺的精细调控

温度优化:设定适当的料筒温度,保证充分塑化但避免降解。采用较低的模具温度,实施急冷。

压力与速度优化:使用多级注射,低速通过浇口,中高速填充型腔,末段减速以利排气。施加足够的保压压力和时间,消除气泡和缩孔。

背压与螺杆转速:设置适当的背压(通常3-10 bar),确保塑化均匀。螺杆转速不宜过快。

物料干燥:尽管TPR吸湿性低,但对易水解牌号或存放环境潮湿时,应进行预干燥(如80°C,2小时)。

4. 后期处理与储存规范

退火处理:对于因内应力导致的发白,可在适当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,消除内应力,使发白减轻或消失。

规范储存:产品应存放于阴凉、干燥、避光的环境中,避免与化学品接触。

合理使用:在设计产品应用时,考虑TPR材料的耐化学性和抗应力发白能力,避免过载。

四、 结论

TPR塑胶产品发白是一个多因素、多环节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质量问题。其根源可能来自于材料本身的结晶特性与相容性,也可能源于模具设计的缺陷、注塑工艺参数的失当,甚至是后期环境的影响。解决这一问题,必须树立系统性的思维,从产品设计、材料选择、模具优化、工艺调控到后期养护进行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。通过精准的病因诊断与针对性的综合措施,完全可以有效克服TPR产品的发白缺陷,稳定生产出外观与性能俱佳的高品质制品。

滑雪板套TPEE

五、 常见问题解答 (Q&A)

问题一:如何快速区分TPR制品发白是应力发白还是填料析出?

答:一个有效的快速区分方法是热-应力复合法。首先,对发白区域轻微加热,若发白减轻或消失,则很大可能是内应力所致。然后,对发白区域施加拉伸或弯曲应力,若发白加剧,则进一步证实是应力发白。如果发白是均匀的粉末状,用手触摸可能有滑腻感,且加热和应力作用变化不大,擦拭表面可能略有改善,则更倾向于小分子助剂析出。填料导致的白化通常是整体性的,且制品刚性可能增加,手感也不同。

问题二:我们的TPR产品在夏天存放一段时间后表面发白,冬天则没有,为什么?

答:这种现象强烈指向小分子助剂迁移析出。夏天气温高,分子热运动加剧,大大增加了润滑剂、增塑剂等小分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迁移速率。当环境温度高于某些助剂的析出温度时,它们会加速向表面迁移并结晶,形成白霜。冬天温度低,迁移过程极其缓慢,因此不明显。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配方,选择高分子量、高沸点、与基体相容性更好的助剂,并从工艺上确保充分分散和快速冷却。

问题三:提高注射速度或模具温度能否改善因相容性差导致的内部发白?

答:通常不能,甚至可能加剧。相容性差导致的内部发白,根源在于SEBS相与PP相折光指数不匹配和相分离。提高注射速度可能因高剪切暂时细化相畴,但同时也增加了降解风险和取向不均。提高模具温度会促进结晶,使晶粒粗大,反而可能更白。改善此类发白的根本方法是优化材料体系,如选择折光指数更匹配的基材、添加相容剂,并在混炼时保证足够的剪切和分散,使相畴尺寸远小于光波长。

问题四:透明TPR薄壁制品边缘总是发白,如何解决?

答:薄壁制品边缘发白,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。第一,保压效应难以传递到边缘,导致边缘补缩不足,形成微缩孔而发白。解决方案是适当增加保压压力和时间,或提高注射速度以保证有效压力传递。第二,模具边缘区域冷却过快,可能结晶不完善或内应力集中。需检查模具冷却水道布局,尽量保证冷却均匀,或适当提高边缘模温。第三,脱模时边缘应力集中。需检查脱模斜度是否足够,顶出是否平衡。

问题五: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发白TPR制品,有什么挽救方法吗?

答:挽救已发白的制品较为困难,效果也有限,但可尝试以下方法。对于应力发白,可尝试退火处理,将制品置于烘箱中,在低于材料变形温度10-20°C的条件下热处理一段时间,使分子链松弛,内应力消除,发白可能减轻或消失。对于轻微的表面喷霜,可用温和溶剂擦拭,但这治标不治本。对于内部相容性或多孔导致的白化,则很难通过后处理解决。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从源头预防,生产出合格的产品。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热线电话

13688903802

上班时间

周一到周六

公司电话

0769-81162270

二维码
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