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热塑性橡胶(TPR)注塑成型过程中,起皮是一种常见的表面缺陷,具体表现为制品表面出现一层或多层薄片状的剥离或卷曲,严重时如同皮肤剥落,极大地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、手感以及使用性能。这一问题困扰着许多注塑工程师和技术人员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与缺陷分析的资深顾问,我处理过大量TPR起皮的案例,深知其成因复杂,涉及材料、工艺、模具及设备等多个维度。本文将从微观机理入手,系统性地剖析TPR注塑产品起皮的根本原因,并提供一套基于实践、逻辑清晰的诊断与解决方案。文章内容融合了材料科学理论、流变学分析以及生产现场的宝贵经验,旨在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。

文章目录
起皮缺陷的微观本质:界面分离与弱边界层
要根治起皮问题,首先必须理解其物理本质。起皮的本质是材料内部或表层发生了层状分离。在TPR注塑过程中,这种分离通常发生在两个层面:一是熔体内部不同流动层面的熔体破裂;二是材料内部存在一个强度极低的弱边界层。
当熔体在型腔内流动时,由于剪切速率分布不均,靠近模具表面的熔体因冷却而粘度升高,流动缓慢,而中心层的熔体仍保持高温高速流动。这种流动层面的速度差会产生巨大的剪切应力。如果应力超过了熔体自身的强度,或者各流动层之间因材料相容性问题而结合力薄弱,就会导致层与层之间发生滑移和分离,形成肉眼可见的起皮现象。
更为常见的是弱边界层导致的起皮。这个弱边界层可能由多种因素构成:例如,材料中迁移至表面的低分子量添加剂(如润滑剂、操作油)、原料中混入的不相容杂质、材料局部降解产生的低分子物、或是型腔内困住的挥发性气体。这些物质在熔体前沿形成一层“阻隔膜”,破坏了熔体各部分的整体性,在后续熔体填充或保压压力的作用下,这层弱膜与主体材料分离,从而起皮。
因此,解决起皮问题的核心思路就是增强熔体均匀性,消除弱边界层,并促进熔体各流动层面的良好融合。
起皮问题的系统性原因分析
导致TPR起皮的原因不是孤立的,而是材料、工艺、模具、设备四大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。任何一方面的失调都可能成为起皮的导火索。
材料因素:根源性的影响
材料是起皮问题的首要排查点。
原料本身的质量与相容性: 不同品牌、不同批次的TPR,其基础聚合物(如SBS, SEBS)的分子量及分布、星形/线形结构,以及操作油的类型和添加量都存在差异。如果使用了分子量分布过宽或相容性差的原料,在加工时容易发生相分离,导致起皮。更重要的是,回料(水口料)的添加比例和处理方式至关重要。回料经过多次热历史,可能已发生部分降解,其分子链断裂,与新材料相容性变差。过高的回料比例是起皮的常见元凶。
原料污染与水分: 生产过程中混入其他不相容的塑料(如PP, PE, ABS等),哪怕比例很小,也足以在TPR基体内形成不相容的微小区域,成为起皮的起点。此外,TPR虽非强吸湿性材料,但若存放环境潮湿,颗粒表面吸附的水分在高温料筒中汽化,形成蒸汽泡,也会在制品表面或内部形成类似起皮的缺陷。
添加剂的影响: 配方中的润滑剂如果添加过量或分散不均,会大量迁移至表面,形成弱边界层。某些低分子量的颜料或色母粒载体,如果与TPR基体不相容,也会导致同样的问题。
| 材料因素 | 导致起皮的机理 | 解决方案方向 | 预防措施 |
|---|---|---|---|
| 回料比例过高 | 降解料与新材料相容性差,形成弱界面 | 降低回料比例,改善回料质量 | 控制回料添加比,对回料进行过滤再造粒 |
| 原料污染 | 不相容杂质成为应力集中点和分离起点 | 清洁设备、料斗,防止交叉污染 | 建立严格的清机程序和物料管理制度 |
| 添加剂过量或析出 | 在表面形成弱边界层 | 优化润滑剂等添加剂用量,提高分散性 | 与供应商协作,优化配方 |
| 原料水分超标 | 汽化产生气泡,导致表层剥离 | 对原料进行充分干燥 | 改善原料储存条件,使用除湿干燥机 |
注塑工艺参数:最关键的控制环节
不恰当的工艺参数是引发起皮最直接、最常见的原因。
温度设置不当:
◦ 熔体温度过低: 这是导致起皮的首要工艺原因。温度过低时,TPR熔体粘度高,流动性差。在注射过程中,熔体内部剪切应力巨大,容易发生熔体破裂。同时,低温熔体在流经模具内的狭小区域(如浇口、筋位)时,会产生极高的剪切热,导致表层物料瞬间过热降解,而内层物料温度仍较低,这种热历史的不均匀性极易引起分层起皮。
◦ 熔体温度过高: 过高的温度会使TPR中的聚合物分子链断裂降解,产生大量低分子物。这些降解物形成弱边界层,导致起皮。同时,过高的温度也可能使操作油等添加剂过度挥发,在模具表面或熔体内部形成气雾,阻碍熔体结合。
◦ 模具温度过低: 过低的模温会使熔体接触到型腔表面时迅速冷却固化,形成一层冷凝皮。后续而来的热熔体需要推开这层冷皮前进,两者无法很好地熔合,导致冷皮被卷起或推积,形成起皮外观。

注射速度与压力不合理:
◦ 注射速度过快: 过快的速度会产生极高的剪切速率,导致严重的剪切应力,超越熔体强度,引发熔体破裂。这种破裂在表面表现为云雾状或橘子皮状,严重时即为起皮。尤其在流道和浇口等狭窄区域,高速注射的剪切效应更为明显。
◦ 注射速度过慢: 速度过慢,熔体前沿温度下降过多,粘度急剧升高,后续熔体需要更大的压力来推动前沿,这同样会产生不稳定的流动和叠纹,增加起皮风险。
◦ 保压压力不足或时间过短: 不足的保压无法将各流动层面的熔体压实融合,且无法有效补偿收缩,可能导致内部缩孔或表面沉降,在应力作用下诱发起皮。
背压与螺杆转速设置不当:
◦ 背压过低: 背压不足会导致熔体塑化不均,熔体中可能含有未完全熔化的颗粒或气泡,这些均是潜在的薄弱点。
◦ 螺杆转速过高: 过高的螺杆转速会产生过多的摩擦剪切热,使熔体局部过热,造成热降解,从而形成起皮。
| 工艺参数 | 不当设置的影响 | 优化调整方向 | 关键观察点 |
|---|---|---|---|
| 熔体温度 | 过低则熔体破裂,过高则降解 | 设置在材料推荐范围的中上限 | 熔胶光泽、流动性,有无降解黄变 |
| 模具温度 | 过低则形成冷凝皮,融合不良 | 适当提高模温(如40-60℃) | 产品表面光泽度、熔接痕强度 |
| 注射速度 | 过快则剪切过高,过慢则前沿冷却 | 采用多级注射,寻找稳定填充速度 | 流痕、喷射纹、表面光泽均匀性 |
| 保压压力/时间 | 不足则熔体压实不够,结合力弱 | 增加保压压力,以产品重量确定时间 | 产品缩水情况、尺寸稳定性 |
模具与设备因素:硬件基础的保障
模具设计缺陷:
◦ 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: 浇口尺寸过小或流道过窄,会使熔体经过时产生极高的剪切速率和剪切热,是引发熔体破裂和局部降解的常见原因。浇口位置设计不当,可能导致熔体填充路径过长或出现明显的熔接痕,在熔接痕区域容易发生起皮。
◦ 排气不良: 模具排气不畅,困住的空气和物料挥发出的气体在高压下被压缩并卷入熔体,形成气泡或灼烧痕迹,这些气体阻隔了熔体的正常融合,会导致制品表面出现爆皮或剥层。
◦ 模具表面磨损或污染: 模具表面若有锈蚀、油污或残留的脱模剂,会阻碍熔体与型腔的正常贴合,并可能污染熔体前沿,形成弱边界层。
注塑机状态不佳:
◦ 螺杆或料筒磨损: 磨损的螺杆和料筒间隙增大,导致塑化不均,输送能力下降,容易造成物料滞留和降解。
◦ 射嘴孔过小或损坏: 射嘴孔过小会产生类似小浇口的高剪切效应。射嘴若有磨损或冷料,会干扰熔体的平稳注射。
◦ 止逆环损坏: 损坏的止逆环会导致注射时熔体逆流,压力损失,计量不准,从而需要提高注射压力来弥补,增加了剪切过热的可能。
系统性诊断与解决起皮问题的实战流程
当出现起皮问题时,建议遵循以下系统性的诊断流程,避免盲目调试:
第一步:观察与记录
详细记录起皮的现象:发生的位置(是否固定?是否靠近浇口?)、形态(是细小微卷还是大片剥落?)、以及当时的所有工艺参数。这能为原因分析提供重要线索。

第二步:由易到难排查
1. 材料排查: 确认原料牌号、批次是否正确。检查原料是否有污染、是否充分干燥。尝试使用全新料(不加回料)进行短期测试,观察起皮现象是否消失。这是最快速有效的判定方法之一。
2. 工艺参数调整: 如果材料无误,则重点调整工艺参数。调整顺序建议为:
▪ 适度提高熔体温度: 这是解决因温度过低导致起皮的首选措施。每次调整5℃,观察效果。
▪ 调整注射速度: 如果怀疑是剪切过高,则降低注射速度,特别是通过浇口时的速度。如果怀疑是熔体前沿冷却,则适当提高注射速度。
▪ 提高模具温度: 改善熔体流动性和融合性。
▪ 优化保压: 确保足够的保压压力和时间。
3. 检查模具与设备: 如果工艺调整效果不彰,需检查模具排气是否通畅,清理模具表面。检查设备状态,如螺杆、止逆环是否磨损。
第三步:根本措施与长期预防
对于由材料配方或模具设计硬伤导致的问题,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进,如与供应商协商调整配方、修改模具浇注系统等。同时,建立标准作业程序,规范原料管理、工艺设定和设备维护,是预防问题再现的长久之计。
常见问题解答
问:起皮和料花(银纹)有什么区别和联系?
答:两者有关联但不同。料花主要是由原料中含有的水分或挥发性物质汽化形成的微小气泡,在制品表面留下的银白色条纹。而起皮是材料的层状剥离。有时,料花可以作为起皮的前兆,因为气泡的存在破坏了材料的致密性,在应力下可能发展为起皮。但二者的根本原因和解决侧重点不同,料花更强调干燥和排气,而起皮更强调材料相容性、剪切和温度控制。
问:为什么同一模具、同一参数,生产几天后才出现起皮?
答:这通常指向一个渐进式的变化过程。可能的原因包括:1. 螺杆或止逆环逐渐磨损,导致塑化效果和注射稳定性变差。2. 加热圈老化,控温不准,导致熔体温度实际逐渐升高。3. 模具排气槽被逐渐堵塞,排气恶化。4. 回料比例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增加。需要对设备和工艺进行定期检查和标准化管理。
问:对于非常柔软的TPR(如低于50A),起皮问题有何特别注意事项?
答:软质TPR对剪切和温度更为敏感。应特别注意:1. 采用更低的注射速度和螺杆转速,以最大限度降低剪切热。2. 熔体温度和模具温度可设在推荐范围的中下限,防止过热降解。3. 保压压力不宜过高,时间不宜过长,以免产生过大的内应力。4. 模具的脱模斜度要足够,避免顶出时因包紧力过大导致表面撕扯起皮。
问:如何通过观察射出的胶条来判断材料塑化质量?
答:观察从射嘴空射出的熔融胶条。理想的胶条应该光滑、均匀、有光泽,无气泡、无颗粒、无变色。如果胶条表面粗糙、无光泽、有云纹或裂纹,则预示塑化不良,熔体不均,是起皮的高风险信号。如果胶条颜色发黄或有黑点,则说明存在降解。
问:在调整工艺参数时,有没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先后顺序?
答:有的。一个推荐的保守调整顺序是:1. 微调熔体温度(每次5℃)。2. 调整注射速度(每次10%的变化量)。3. 调整模具温度(每次5-10℃)。4. 调整保压压力和时间。5. 最后考虑调整背压和螺杆转速。每次只改变一个参数,并观察其效果,这样才能准确判断每个参数的影响。
总结而言,TPR注塑产品起皮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解决它需要具备系统性的思维,从材料、工艺、模具、设备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诊断和优化。通过理解其微观机理,遵循由易到难的排查流程,并建立严格的标准化操作,完全可以有效遏制并预防这一缺陷,稳定地生产出表面质量优良的TPR制品。
- 上一篇:塑胶tpr在生产过程中怎么调?
- 下一篇:







在线客服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