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PR材料以其优异的柔软触感、耐候性和可回收性,在注塑成型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。然而,与许多弹性体一样,TPR在注塑过程中极易包裹空气,导致模具排气不畅。模具内的气体若无法顺利排出,会被高速高压的熔体压缩并瞬间产生高温,引起产品局部烧焦、充填不足、表面气泡或明显的结合线等缺陷,严重影响产品外观、结构完整性和生产效率。作为一名深耕注塑行业多年的工程师,我深知模具排气问题对质量管控带来的严峻挑战。本文将系统性地剖析TPR模具排气不畅的根本原因,并提供从模具设计、工艺调整到生产维护的全套解决方案,旨在帮助您彻底攻克这一技术难题。

深刻理解TPR模具排气问题的本质与危害
模具排气的核心目的是在熔体填充型腔的同时,让型腔内的空气、材料分解产生的气体以及少量水蒸气有足够的通道逸出。TPR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粘度、较慢的固化速率以及在某些配方下容易分解的特性,这使得它对排气尤为敏感。当排气不畅时,被压缩的气体会产生高达几百摄氏度的局部高温,导致TPR材料发生热降解,在制品表面形成所谓的烧焦现象,即黄色或棕色的焦痕。此外,气体占据型腔空间会阻碍熔体完全填充,形成缺料;气体被卷入熔体内部则会产生气泡或真空泡;在两股熔体汇合处,若气体未能排出,会严重削弱结合线的强度。
识别排气问题至关重要。烧焦痕迹多出现在熔体流动末端、肋条根部或深腔底部等最后充填区域。气泡可能隐藏在制品内部或靠近表面。通过短射实验,即进行不同注射量的注塑并观察熔体前沿的形态,可以清晰地看到气体被困的位置。理解这些现象是制定有效对策的第一步。
模具设计:构建顺畅排气系统的根基
优化模具设计是解决排气问题最彻底、最有效的方法。一个设计良好的排气系统应确保气体能够紧随熔体前沿,畅通无阻地排出型腔。
排气槽的合理设计与加工是核心。排气槽通常开设在分型面上、镶块配合处、顶针及司筒针周围。其设计和尺寸精度要求极高。主排气槽的深度、宽度和位置直接影响排气效率。对于TPR材料,由于其熔体粘度较高且可能带有少量油分,排气槽深度通常建议在0.02毫米至0.04毫米之间。过浅的排气槽容易很快被冷料或杂质堵塞,而过深的排气槽则会导致披锋。排气槽的宽度需足够,并连接至大气。排气槽的抛光至关重要,光滑的槽壁能减少气体流动阻力并防止积料。
巧妙运用镶块、顶针和司筒作为天然排气通道是高级技巧。通过有意控制镶块与模仁之间的配合间隙(通常为0.015-0.025毫米),或在顶针及司筒上磨出平面作为排气槽,可以有效排出型腔深部的气体。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难以开设分型面排气槽的复杂模具结构。
对于大型或结构特别复杂的制品,以及高速注塑成型,可以考虑采用主动排气系统,如在模具内安装真空排气装置。在合模后注射前,启动真空泵将型腔内的空气强制抽出,形成负压环境,能从根本上避免气体被熔体包裹,显著提升产品质量。
| 排气位置 | 推荐深度(毫米) | 推荐宽度(毫米) | 延伸长度(毫米) | 
|---|---|---|---|
| 分型面主排气槽 | 0.02 – 0.04 | 5 – 10 | 直至模外 | 
| 镶块配合面排气 | 0.015 – 0.025 | 周长为度 | 连接至大气 | 
| 顶针/司筒排气 | 0.015 – 0.02(磨平面) | 视顶针直径而定 | 沿顶针长度方向 | 
| 流动末端排气槽 | 0.03 – 0.05 | 根据需要 | 至少6-10 | 
注塑工艺参数的精细化调整
当模具结构已定,优化注塑工艺是改善排气问题最灵活、最经济的手段。工艺调整的核心思路是控制熔体的填充模式,为气体排出创造时间和空间。
注射速度的阶梯式控制是关键技术。过快的注射速度会使熔体以喷射方式迅速填充型腔,极易将空气包裹在内部而无法排出。采用多级注射速度策略效果显著:在熔体刚通过浇口时,使用较慢的速度,让熔体以平稳的层流方式推开空气;在流道和大部分型腔区域,采用中速填充以保证效率;在即将到达流动末端和排气槽区域时,再次降低注射速度,给予气体充分的时间通过排气槽逸出。这个“慢-快-慢”的节奏是解决排气不良的经典方法。

模具温度的设定对排气有间接但重要的影响。适当提高模温可以降低熔体前沿的冷却速度,使熔体粘度保持在较低水平,流动性更好,从而能够更平稳地推动空气向前移动,而非将其包裹。对于TPR材料,模温通常建议设置在30至60摄氏度之间,具体取决于材料牌号和产品结构。
背压和螺杆转速主要影响塑化质量和熔体的均匀性。过高的背压和螺杆转速会引入过多的剪切热,可能导致TPR中某些低温添加剂轻微分解,产生多余气体。在保证塑化质量的前提下,适当降低背压和螺杆转速,有助于减少气体来源。
锁模力的设置也需注意。过高的锁模力可能会导致模具分型面被压合得过紧,使原本设计的微小排气间隙失效。在保证不出现飞边的前提下,使用合理的锁模力有助于维持排气通道的畅通。
| 工艺参数 | 不当设置的后果 | 优化方向 | 备注 | 
|---|---|---|---|
| 注射速度 | 过快导致喷射包裹空气 | 采用慢-快-慢多级控制 | 末端速度降至30%以下 | 
| 模具温度 | 过低使熔体前沿过早冷却 | 适当提高模温,如提升10-20℃ | 改善熔体流动性 | 
| 背压 | 过高导致剪切热分解产气 | 在塑化均匀前提下尽量调低 | 通常设定在5-15 bar | 
| V-P切换点 | 过晚导致过度充填压缩气体 | 精确设定由注射向保压切换的位置 | 建议使用位置切换而非压力切换 | 
材料处理与模具维护的关键作用
材料本身和模具的日常维护状态,是保证稳定生产、避免排气问题复发的基础。
TPR材料的充分干燥是首要前提。TPR材料,尤其是SEBS基的材料,具有一定的吸湿性。如果材料干燥不彻底,残留的水分在高温料筒中会迅速汽化,产生大量水蒸气,这些水蒸气也是需要排出的气体的重要来源。必须严格按照材料供应商的建议进行干燥,通常建议在70至80摄氏度的热风干燥箱中干燥2至4小时,确保露点低于-30摄氏度。
定期清洁和维护模具排气系统是保证其持续有效的必要工作。在生产过程中,TPR材料中的脱模剂、润滑剂或微小的分解物可能会在高温下碳化,逐渐堵塞精密的排气槽。因此,需要定期(例如每班次或每天)使用铜刷或专用的模具清洗剂清理排气槽,确保其畅通无阻。对于顶针、镶块等活动部件的排气间隙,也要保持清洁,防止油污或杂质卡死。
检查模具冷却水路是否畅通同样重要。局部冷却不足会导致模具温度异常升高,可能使滞留在此处的TPR材料过早分解产气,加剧排气负担。

系统性诊断与问题解决流程
面对一个具体的TPR模具排气不良问题,遵循一个系统性的诊断流程可以快速定位根源并采取有效措施。
第一步:现象观察与记录。详细记录缺陷的具体形态(烧焦、气泡、缺料)、出现位置、发生频率。进行短射实验,观察熔体流动路径和气体被困位置。
第二步:工艺参数核查与调整。这是最优先尝试的步骤。检查并优化注射速度曲线、模具温度、V-P切换点。尝试适当降低注射压力和背压。
第三步:模具状态检查。停机检查模具。重点检查怀疑区域的排气槽是否畅通、有无磨损或损坏。检查顶针、镶块等活动部件是否顺畅,排气间隙是否被堵塞。
第四步:材料确认。确认材料批次是否更换,干燥条件是否严格遵守,材料有无污染或降解。
第五步:模具修改。如果以上措施均无效,且问题根源明确指向模具设计缺陷,则需考虑修改模具。方案可能包括:增加或加大排气槽、在关键位置增加排气镶件、优化顶针布局以利排气等。这是成本最高的方案,但往往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层层递进,绝大多数TPR模具排气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。
常见问题解答
问题一:模具原有排气槽设计不足,在不修改模具的情况下,能否通过工艺调整彻底解决排气不良?
答:工艺调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排气不良,但可能无法彻底根除。特别是对于结构复杂、深腔或流长比大的制品,如果模具本身排气能力严重不足,工艺调整的效果有限。此时,工艺优化的目标更多的是减轻缺陷至可接受范围,而最彻底的解决方案仍然是优化模具的排气系统。
问题二:使用脱模剂来帮助排气是否可行?
答:非常不推荐。虽然某些脱模剂可能暂时性地改善脱模效果,但大多数脱模剂会污染模具表面和排气槽,长期使用反而会加剧排气槽的堵塞,形成恶性循环。并且,脱模剂可能影响制品二次加工(如印刷、喷涂)的性能。解决排气问题应依靠模具、工艺和材料的系统性优化,而非依赖脱模剂。
问题三:如何判断排气槽是否被堵塞?清洁频率应该是多少?
答:判断方法是观察制品缺陷是否在连续生产过程中逐渐加重,或者在新一轮生产开始时突然出现。可以用干净的铜片或软木条轻轻刮过排气槽表面,观察是否有积碳或污物被带出。清洁频率取决于TPR材料的具体配方、添加剂的种类、生产周期以及模具温度。对于易析出物的材料或高温生产环境,可能需要每班次(8-12小时)清理一次;对于情况较好的,可以每24小时或每周进行预防性维护。建立定期保养计划是关键。
- 上一篇:tpr注塑产品出现起皮怎么回事?
- 下一篇:怎么一眼辨别橡胶底和TPR底?







 在线客服1
 在线客服1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