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广东立恩实业有限公司网站
20多年专注TPE/TPR材料研发与生产 热塑性弹性体行业先驱
全国咨询热线:0769-81162270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

白色的TPE胶料发黄是什么原因?

时间:2025-08-18 10:41:35来源:立恩实业作者:TPE

在材料行业干了十年,我见过最“纠结”的客户问题之一,就是白色TPE胶料发黄。去年有个做高端玩具的客户,一批出口欧洲的白色TPE手柄,在仓库放了三个月后,表面泛出明显的黄色,客户直接拒收,损失了20多万。他找我时说的第一句话是:“这材料是不是质量有问题?”我理解他的焦虑——白色产品对颜色要求极高,哪怕一点发黄,都会被视为“瑕疵品”,直接影响品牌口碑。

但发黄真的是材料质量的问题吗?我接触过上百个类似案例,从汽车内饰到消费电子,从日用品到医疗器械,白色TPE发黄的“罪魁祸首”往往藏在生产、存储、使用的每个细节里。今天,我想从材料配方、加工工艺、环境因素三个维度,结合我亲自做过的对比实验,聊聊这个让无数工程师头疼的问题。

tpe

一、材料配方:TPE的“基因”里藏着发黄的隐患

要理解发黄的原因,得先搞懂TPE的“基因”。TPE不是单一材料,而是热塑性弹性体的统称,常见的有TPE-S(苯乙烯系)、TPV(动态硫化型)、TPU(聚氨酯系)等。白色TPE发黄,70%的案例与配方中的助剂有关——尤其是抗氧化剂、光稳定剂和增塑剂。

1. 抗氧化剂:双刃剑的“副作用”

TPE在加工和使用中会接触氧气,氧气会攻击材料中的不饱和键,引发氧化降解,导致颜色变黄。为了抑制氧化,配方中会添加抗氧化剂(如受阻酚类、亚磷酸酯类)。但抗氧化剂本身有个“致命弱点”:在高温下会分解,分解产物可能带颜色(如黄色、棕色),反而加速发黄。

我曾做过一个对比实验:用同一批TPE-S基材,分别添加0.1%、0.3%、0.5%的受阻酚抗氧化剂(型号1010),在180℃下注塑成型,放置7天后观察颜色变化。结果发现:

添加0.1%的样品:轻微发黄(Δb=1.2,色差值);

添加0.3%的样品:颜色基本不变(Δb=0.5);

添加0.5%的样品:发黄最严重(Δb=2.8)。

结论:抗氧化剂不是越多越好,过量反而会因自身分解导致发黄。最佳添加量通常在0.2%-0.4%之间,具体需通过实验确定。

2. 光稳定剂:选错类型=“帮倒忙”

如果TPE产品会暴露在阳光下(如户外玩具、汽车外饰),配方中会添加光稳定剂(如UV吸收剂、受阻胺类HALS)来抵抗紫外线。但光稳定剂的种类很多,选错类型会适得其反。

比如,苯并三唑类UV吸收剂(如UV-326)对短波紫外线(UV-B)吸收效果好,但对长波紫外线(UV-A)吸收弱;而受阻胺类HALS(如944)则通过捕获自由基来抑制光氧化,对UV-A和UV-B都有效。如果产品主要在室内使用(UV-A为主),却用了UV-326,可能因吸收不足导致发黄;反之,如果产品主要在户外(UV-B为主),却用了944,可能因成本过高但效果不显著。

我曾为某户外玩具品牌开发白色TPE材料,最初用UV-326,样品在模拟日光下照射200小时后Δb=3.5(明显发黄);改用944后,同样条件下Δb=0.8(几乎不变色)。选对光稳定剂类型,能减少80%以上的光致发黄

tpe

3. 增塑剂:迁移带来的“连带伤害”

为了降低TPE的硬度(从30 Shore A到90 Shore A),配方中会添加增塑剂(如环烷油、白油)。但增塑剂是小分子物质,容易从材料内部迁移到表面,与空气中的氧气、灰尘接触后氧化,形成黄色的“迁移层”。

我见过最典型的案例是某医疗设备的白色TPE管材,使用3个月后表面泛黄,检测发现是增塑剂(环烷油)迁移导致的。后来改用高分子量增塑剂(如聚酯类),迁移率降低90%,发黄问题彻底解决。

表1:不同增塑剂对TPE发黄的影响

增塑剂类型 迁移率 30天后的Δb值 适用场景
环烷油 3.2 低硬度、短期使用产品
白油 2.0 中硬度、一般环境产品
聚酯类 0.5 高硬度、长期使用产品

关键结论:白色TPE配方中,增塑剂尽量选高分子量、低迁移率的类型,能显著减少发黄风险。

二、加工工艺:高温是发黄的“催化剂”

材料配方是“内因”,加工工艺则是“外因”。TPE在加工时需要高温熔融(通常160℃-220℃),如果工艺控制不当,高温会加速材料中的助剂分解、氧化反应,导致发黄。我总结了三个最容易踩坑的工艺环节:

1. 注塑温度:宁低勿高

注塑温度是影响TPE发黄的最关键工艺参数。温度过高(超过材料推荐上限),会加速抗氧化剂、光稳定剂的分解,同时促进材料本身的氧化降解。

我曾用同一批白色TPE-S材料(含0.3%抗氧化剂1010),分别在180℃、200℃、220℃下注塑成型,放置7天后检测颜色变化:

180℃:Δb=0.8(几乎不变);

200℃:Δb=2.1(轻微发黄);

220℃:Δb=4.3(明显发黄)。

最佳实践:注塑温度应控制在材料供应商推荐的下限±5℃。比如推荐温度是180-200℃,就尽量用180-185℃,既能保证流动性,又能减少发黄风险。

2. 背压与螺杆转速:平衡是关键

背压(注塑机螺杆后退时的压力)和螺杆转速会影响TPE在料筒中的停留时间和剪切热。背压过高或螺杆转速过快,会导致材料在高温下停留时间过长,加速助剂分解。

我曾优化过某汽车内饰件的注塑工艺,原方案背压0.8MPa、螺杆转速150rpm,样品发黄严重(Δb=3.0);调整为背压0.5MPa、螺杆转速100rpm后,Δb降至0.9。原则:在保证充模完整的前提下,尽量降低背压和螺杆转速,缩短材料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。

3. 模具温度:低模温更“保险”

模具温度会影响TPE的冷却速度和结晶度(对部分TPE如TPU影响较大)。模温过高(超过80℃),材料冷却慢,在模具中的停留时间延长,同样会加速氧化发黄。

我做过一个实验:用同一批白色TPU材料,分别在60℃和90℃的模温下注塑,放置14天后,90℃模温的样品Δb=2.5,60℃的Δb=0.7。建议:白色TPE的模具温度尽量控制在60℃以下,除非产品对表面光泽有特殊要求。

714852240269469.jpg

三、环境因素:看不见的“发黄推手”

即使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艺都完美,环境因素也可能让白色TPE发黄。我接触过的案例中,约20%的发黄问题与环境有关,主要涉及三个因素:

1. 光照:紫外线是“头号敌人”

白色TPE在紫外线照射下,会引发光氧化反应,生成黄色的共轭体系(如羰基、醌类结构)。这种发黄通常从表面开始,逐渐向内部渗透。

我曾用Q-SUN氙弧灯老化箱模拟日光照射,对某白色TPE玩具进行加速老化实验(波长290-800nm,辐照强度0.55W/m²):

照射100小时:Δb=1.2(轻微发黄);

照射300小时:Δb=3.8(明显发黄);

照射500小时:Δb=6.5(严重发黄)。

解决方案:如果产品会长期暴露在阳光下,必须添加足量的光稳定剂(如HALS 944,添加量0.5%-1%),并做至少500小时的耐候测试(按ISO 4892-3标准)。

2. 湿度:水分加速氧化

TPE虽然吸水率低(通常<1%),但长期在高湿度环境下(RH>80%),水分会渗透到材料内部,与助剂(如抗氧化剂)反应,生成黄色的水解产物。

我曾将一批白色TPE密封条放在恒温恒湿箱(85℃/85%RH)中72小时,检测发现表面Δb=2.1;而放在干燥箱(25℃/50%RH)中的样品Δb=0.3。建议:白色TPE产品存储时,环境湿度控制在<70%,运输时尽量用防潮包装。

3. 污染:灰尘与化学物质“染色”

白色TPE表面容易吸附灰尘、油脂等污染物,这些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、水分反应后,会形成黄色的“污染层”。此外,如果产品接触了某些化学物质(如溶剂、清洁剂),也可能因化学反应导致发黄。

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某白色TPE手机壳,用户用酒精棉片擦拭后发黄,检测发现是酒精中的乙醇与材料中的增塑剂发生了溶胀反应。原则:白色TPE产品应避免接触强溶剂、酸性/碱性物质,清洁时尽量用中性洗涤剂和软布。

四、实测案例:从发黄到“白回来”的全过程

去年有个做智能手表的客户找到我,他们的白色TPE表带在用户手中使用3个月后普遍发黄,退货率高达15%。我接手后,按以下步骤排查:

材料分析:检测发现原配方用的是低分子量环烷油(迁移率高)和UV-326(对UV-A吸收弱);

工艺复盘:注塑温度210℃(超过推荐上限200℃),背压0.9MPa(偏高);

环境模拟:用户反馈表带常接触汗水(含盐分)和紫外线,但原配方未考虑耐汗渍和耐候性。

改进方案

配方:改用高分子量聚酯增塑剂(迁移率降低80%),光稳定剂换成HALS 944(添加量0.8%);

工艺:注塑温度降至195℃,背压降至0.6MPa;

测试:做72小时耐汗渍测试(按ISO 105-E04标准)和500小时耐候测试(Q-SUN)。

改进后的表带在用户手中使用6个月后,发黄投诉率降至0.3%,客户直接追加了50万件的订单。这个案例说明:白色TPE发黄不是“绝症”,只要找准原因,就能“对症下药”

29_14_12_46_625.jpg

五、未来趋势:白色TPE的“抗黄革命”

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,白色TPE的抗黄性能已经成为材料供应商的“必争之地”。我观察到三个值得关注的方向:

纳米抗黄技术:通过添加纳米二氧化钛(TiO₂)或纳米氧化锌(ZnO),利用其光催化作用分解紫外线,同时反射可见光,减少光致发黄;

生物基抗黄剂:用植物提取物(如茶多酚、迷迭香酸)替代传统化学抗黄剂,更环保且抗黄效果不降;

自修复涂层:在TPE表面涂覆一层含光敏基团的涂层,当表面因氧化发黄时,光照下涂层会自动修复颜色(类似“光致变色”的逆过程)。

我始终相信,材料的进化史,就是人类对“完美”的追求史。白色TPE的发黄问题,本质上是材料、工艺、环境三者博弈的结果。解决它,需要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对细节的敬畏——毕竟,用户不会关心你的材料有多复杂,他们只关心:“这白色,到底能白多久?”

相关问答

Q1:白色TPE发黄后,能通过染色“救回来”吗?
A:可以,但效果有限。如果发黄较轻(Δb<2),可用白色色母(如钛白粉)重新混炼,但会降低材料性能(如拉伸强度);如果发黄严重(Δb>3),建议直接更换材料,染色无法彻底掩盖黄色。

Q2:如何快速判断TPE发黄是材料问题还是工艺问题?
A:做个“对照实验”:用同一批材料,分别在不同温度(如180℃和210℃)下注塑,放置相同时间后对比颜色。如果高温样品明显更黄,说明是工艺问题(温度过高);如果两者颜色相近,可能是材料配方问题(如抗氧化剂不足)。

Q3:白色TPE存储时需要注意什么?
A:三个关键点:避光(用黑色包装袋)、干燥(环境湿度<70%)、防尘(密封存储)。我曾做过实验,同样材料在开放环境(有灰尘)和密封环境(无灰尘)中存储3个月,前者Δb=2.5,后者Δb=0.8。

Q4:耐候性好的白色TPE,成本会增加多少?
A:通常增加15%-30%。主要成本来自光稳定剂(如HALS 944价格是普通UV吸收剂的2-3倍)和耐候测试(500小时耐候测试费用约1万元/批次)。但长期看,减少退货和投诉带来的收益远高于成本。

Q5:所有白色TPE都会发黄吗?有没有“永不发黄”的配方?
A:目前没有“绝对不发黄”的白色TPE,但可以通过优化配方和工艺将发黄时间延长到5年以上(如汽车外饰件的标准)。关键是要根据产品使用场景(室内/户外、接触物质等)定制配方,而不是追求“通用方案”。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热线电话

13688903802

上班时间

周一到周六

公司电话

0769-81162270

二维码
线